愿“绿色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理念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短视频《竹见新生》 |
日前,因为参加2025海峡两岸乡村发展交流会暨湖台邻里节活动,我又一次来到浙江湖州的安吉余村。我很喜欢余村,因为这里草木苍翠、蝉鸣悠长。尤其是一场阵雨过后,抬眼望去,山腰间,氤氲旖旎,好一幅江南风光图。和我们台湾的南投有着相似的风光。
2018年,我第一次来到余村,就被这里的绿水青山所吸引。这些年来又陆陆续续来了很多次。虽然我不在这里常住,但很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还有那一口清爽回甘、甜润温和的安吉白茶,实在是太舒适了。
我知道,余村今天所拥有的这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20多年前,这个位于浙江北部的小山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有矿,那就开山炸石;有水,那就径直排污。一时间,粉尘弥漫、溪流浑浊……后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关闭了矿山和污染企业,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余村经验和台湾乡村的经济转型有相似之处。曾经,台湾也经历着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代价是城乡发展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1999年的“九·二一”之后,台湾各界开始反思,究竟如何才可以让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保持平衡?也正是这20多年来,台湾的生态保育开始日益受到重视,台湾的乡村发展才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在两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都得到了实践的充分印证。在台湾尤其是我熟悉的南投县,乡村休闲游变得越来越流行,民宿、茶园观光及采摘体验、农家乐活动等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许多当地民众抓住机遇,利用周围的生态环境优势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改善了生活。同样在安吉余村,这里的村民从卖石头变成“卖风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用二十载光阴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些年来,我来余村发现这里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听说,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余村精心打造了全方位的青年社区:自然观察员、互联网从业者、鸟类学家、星空爱好者、艺术家、背包客纷纷到来;植物染坊、食物工坊、茶书房、手作体验馆、咖啡馆、面包坊、艺术家工作室等散布在余村的各个角落。同样在台湾,随着返乡年轻人的加入,当地农村也发生了新变化,休闲农业和假日乡村游变得越来越火,各类农特产品也有了新的特色和销路。
不只是余村,这些年,我看到大陆各地都在践行“两山”理念,尤其是农村地区积极做好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观光,让当地实现经济发展、人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多重收益。就我从事的民宿业来说,虽然大陆的民宿行业起步比台湾晚,但因为立足于更多的经验总结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它们的发展很迅速,不少地区甚至有“弯道超车”的表现。
看到这些现象,我很欣喜,因为这都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实现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生活。在近日由人民日报社多部门联合拍摄的短视频《竹见新生》中,我受访出镜,表达了对“两山”理念的认同和两岸乡村发展的肯定。愿“人和村美”成为两岸农村的日常景象,愿“绿色发展”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理念。
(本报记者 柴逸扉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