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1000余名台胞台青赴陝西多地參訪——

“這是‘兩岸一家親’的最好見証”

本報記者 汪靈犀
2025年07月25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圖為陝台文化交流周開幕式上的樂舞《大唐禮賓》表演。
  主辦方供圖

  “以前隻在書本上讀到長安的輝煌,今天親眼見到這些文物,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盛世。”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來自台灣的胡同學駐足細細參觀,發出如是感慨。

  近日,“相約長安·青春同行”——2025陝台文化交流周舉辦。此次活動是陝西省舉辦的規模最大、層級最高的大型綜合性兩岸交流活動,共吸引1000余名台胞台青參與。活動以“弘揚中華文化,譜寫青春華章”為主題,以兩岸青年為交流主體,旨在通過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體育、經濟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共尋中華文化根脈

  “生我者炎黃,育我者華夏。兩岸同胞,同根同源,骨肉情長……”在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人文初祖大殿前廣場,“溯源尋根”——兩岸同胞黃帝陵祭祖活動庄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50余名同胞齊聚橋山,共同祭拜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血脈相連、共祭初祖,這是‘兩岸一家親’的最好見証。”首次“登陸”的台灣青年陳帛均說,在庄嚴肅穆的祭祖儀式中,自己切身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厚重。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嶺四寶館等,體驗西安城牆騎行等特色項目,聆聽歷史文化大講堂,學習非遺技藝……活動期間,兩岸青年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觸摸陝西的發展脈動。

  “這次來陝,我欣賞了樂舞《大唐禮賓》、台灣少數民族歌舞《泛札萊》,還觀看了紀錄片《血脈——從台南到陝北》,深切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守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台灣兩岸經貿文化農特產協會理事長陳德維說。

  陝西省委副書記邢善萍表示,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陝西能夠觸摸到中華文明躍動的脈搏,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獨特魅力。希望台灣同胞特別是廣大青年朋友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攜手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續努力。

  共繪青春友誼畫卷

  在漢中紅寺湖景區,兩岸青年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藤編技藝﹔在商洛音樂小鎮,兩岸青年即興創作融合陝南民歌與台灣民謠的樂曲﹔在陝台非遺集市,兩岸青年以有趣的“貼棉花”方式共同完成了一幅以西安市花石榴花為原型的非遺棉絮畫,象征“兩岸同心,花開長安”……交流周期間,系列活動之一“秦風台韻·非遺共融”陝台青年非遺展示交流研習營舉辦,吸引近600名兩岸青年參與,其中包括眾多島內非遺手工藝人和非遺愛好者。在不斷的交流互動中,兩岸青年增進了解、建立友誼,情感越來越濃,默契越來越深。

  “每一件非遺作品背后都有‘人’的故事。”來自陝西的李同學在活動后分享道,“兩岸青年一起動手實踐,不僅學了技藝,更讀懂了中華文化的韌性與溫度。”

  作為本次陝台文化交流周的系列活動之一,海峽兩岸中醫藥歷史文化研習營也同步舉辦。搓制藥丸、縫制手工香囊……在陝西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開啟一場中醫藥文化深度探索之旅。“同根共溯杏林源,兩岸齊話岐黃情。這場研習營不僅讓我們觸摸到中醫藥的千年根脈,更見証了兩岸同胞在文化傳承中凝聚的同心合力。守護中華醫道、增進同胞福祉,台灣青年責無旁貸。”正在就讀中醫藥專業的台青易筠說。

  共享融合發展機遇

  淺淺海峽擋不住追夢腳步。從歷史根脈到現代科技,廣袤三秦大地讓台灣青年找到心靈歸屬,也看到充滿機遇的未來,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將“朋友圈”“事業圈”“生活圈”與陝西深度融合。本次交流周活動上,在陝創業多年的台青洪嘉鴻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希望用我在大陸創業的經驗,給更多來到這裡的台灣青年提供幫助,讓他們在創業初期少走彎路。”

  此次交流周期間還舉辦了台灣青年實習就業研習營活動,為65名台灣青年學生提供西安、寶雞、榆林等地的實習崗位,涵蓋文化、工業、旅游等多個領域。參觀結束后,學生將前往各自的意向崗位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實習。

  “一路上我看到了許多名勝古跡,感受到了不同的人文特色,比如房屋的建筑風格、居民的飲食習慣等。陝西有非常豐富的考古發現,許多之前在圖片裡看過的文物近在眼前。作為歷史系學生,我很激動。”在台灣淡江大學就讀的余仁策說。

  據陝西省台辦介紹,為吸引台青來陝實習、就業、創業,陝西創建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自今年1月起面向台青發布實習崗位460個、就業崗位980個,並不斷完善激勵政策和服務措施,助力兩岸青年交流。

(責編:劉潔妍、張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