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走進湖北恩施——
“讓更多島內民眾了解這片神奇的土地”


![]() |
圖為兩岸媒體人在木耳山萬畝茶園參訪。 |
跳擺手舞、制作土家織錦、喝摔碗酒……充滿土家族特色的民俗風情,讓親身體驗的兩岸媒體人驚嘆連連,直呼精彩。近日,“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媒體荊楚行”聯合採訪活動走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啟為期多天的文化探索與交流之旅。期間,兩岸嘉賓感受了荊楚大地人文與自然的獨特魅力,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濃厚同胞情
牽線、穿梭、挑織……在土家族織女們的簡單教學之后,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黃圓媛便初步掌握了土家織錦的技巧,當起了“繡娘”。“土家織錦非常神奇,雖然上手比較簡單,但想要織出精美的花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黃圓媛說,土家織錦用線的顏料都是用植物染出來的,這種原生態的非遺技法,非常需要年輕人一起參與傳承並發揚光大。
黃圓媛體驗土家織錦的場所,是恩施州宣恩縣的“中國藍採詩大染坊”非遺科技創新研發實驗基地。基地創辦者馬黎表示,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和台灣傳統編織技藝中都有“通經斷緯”技法,海峽兩岸的很多傳統工藝在色澤、圖像、紋案,乃至藝術創意方面都可以彼此借鑒和相互融合。
彭家寨是宣恩縣的土家族聚居區,在這裡,台灣自媒體人劉奕伶跟著土家族姑娘學起擺手舞。一開始她還手足無措,但隨著音樂的節拍和土家族女孩的引導,她逐漸跟上了節奏,融入了舞陣。“當我跳得比較投入的時候,心裡突然有一陣莫名的感動:大家一起體驗民俗,一起載歌載舞,不正是兩岸一家親的生動寫照嗎?”
兩岸媒體人還在利川市龍船水鄉體驗非遺《龍船調》的熱鬧,在恩施市女兒城感受摔碗酒的豪氣……大家紛紛表示,土家族同胞很熱情,土家民俗特色鮮明,希望通過自己的筆尖和鏡頭宣傳這裡的風土人情,吸引島內同胞前來打卡體驗。
十足煙火氣
夜幕降臨,宣恩縣城的貢水河兩岸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河中間,游客們乘坐連接成串的竹筏在水中絲滑游移,欣賞著土家歌舞和打鐵花表演﹔河兩岸,售賣烤魚、火鍋、冷飲等美食的飯館和夜市檔口依次排開,顧客們坐在露天的板凳上大快朵頤,享受舌尖上的盛宴。此情此景讓兩岸嘉賓紛紛感慨:這裡的煙火氣真的太濃了!
夜游宣恩時,兩岸媒體人恰巧遇到帶團前來考察的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許舒博受訪時表示,沒想到宣恩在一條河上就下了這麼深的功夫,開發出這麼多的文旅項目,真的很用心,需要台灣同業學習。“像恩施州這樣,湖北省乃至整個大陸有好山好水的地方不計其數,文旅產業發展潛力大、商機多,希望一同前來參訪的協會成員可以找到合作機會。”
讓兩岸媒體人感受到煙火氣的不只是宣恩縣城。在恩施女兒城,台灣媒體人穿上當地少數民族服飾,在景區參與各種各樣的土家民俗活動﹔在宣恩縣沙道溝鎮,兩岸媒體人特地起大早去趕集,在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感受“接地氣”的氛圍。大家邊體驗邊拍攝,希望透過鏡頭向島內民眾客觀展示恩施有活力、幸福感強的發展面貌。
奇妙大自然
梭布埡石林位於恩施市太陽河鄉,形成於4.6億年前奧陶紀時期的海底,后經地殼運動抬升后風化侵蝕而成。漫步在這裡,兩岸嘉賓看到了數億年前的生物化石,也欣賞到石林、溶洞等自然景觀,一路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台灣媒體人感嘆說,這裡與台灣太魯閣地質公園一樣震撼,讓人不禁遐想4.6億年前地球的模樣,希望用新聞報道的方式讓更多島內民眾了解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他們來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恩施擁有眾多世界地質奇觀,地縫幽深、峰叢疊翠、斷崖絕壁等獨特、險峻的地形地貌豐富,吸引了不少境內外游客和地質專家到訪。本次活動期間,兩岸媒體人還一同來到鶴峰縣的屏山大峽谷,在谷底的溪流上乘坐竹筏,體驗“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快意﹔在利川市的騰龍洞,兩岸媒體人一起在洞口乘坐熱氣球,俯瞰這座亞洲最大溶洞的震撼面貌。
恩施的地理環境不僅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也促進了特色種植產業的發展。在鶴峰縣走馬鎮的木耳山萬畝茶園,兩岸媒體人剛下車就被眼前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茶山吸引,紛紛拿出手機打卡拍照。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楊逸平在茶園拍攝了不少視頻素材,並和採茶的土家族同胞交流採茶心得。“台灣有不少茶園,但規模通常比較小,很難有萬畝的規模。我希望通過鏡頭讓島內觀眾更多了解大陸的茶園和茶產業,讓大家了解這裡的發展情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