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墨傳——訪台灣書法家洪啟義

新華社台北4月27日電題:中華文化筆墨傳——訪台灣書法家洪啟義
新華社記者劉斐、楊曉靜
台北鬧市中,隱著一間“洪廬藝術小筑”,是台灣書法家洪啟義的工作室。被兩岸書法界譽為“當代篆隸能手”的洪啟義,雖已年至耄耋,仍時常“鑽”進這方不大的天地,靜心揮墨創作。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必須要保護好、傳承好。”洪啟義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沉浸書藝四十余載,他於篆隸草行楷都有研習,但仍最鐘情早期書體——篆書與隸書,“老祖宗傳下來的最有旨趣”。
追求神採,抒寫性靈
博古架裡紫砂壺林林總總,長板桌上筆墨紙硯印俱全,洪啟義的工作室古意盎然。年逾不惑才從家鄉金門來台北,並正式拜師學習書法,他說自己從小就對書法有興趣,但隻臨習過楷書。直到師從以自創“漢魏合體書”著稱的謝宗安,洪啟義才發現隸書之美,“蠶頭燕尾,字像活的一樣,一下子就迷住了”。
回憶學書之路,洪啟義說,那時一周一次課,每次學七個字,寫純熟了再學新的。“因為還要工作,平時每天寫兩小時,周末寫足八小時。”就這樣,洪啟義學了三年篆書、三年隸書、三年魏碑,前后共跟老師學書法十年有余。
洪啟義自認“實務派”,強調學書法一定要有好老師領進門,在好的領悟力基礎上,勤學苦練、多寫多想,“臨摹熟練后,就可以在神韻上用功了”。
“追求神採,抒寫性靈”是洪啟義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他說,書法神採的獲得,依賴創作技巧的精熟,隻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
在位於台北的工作室“洪廬藝術小筑”裡,台灣書法家洪啟義在寫書法(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近年來,洪啟義因緣際會轉進竹筆書法領域,一發而不可收。洪啟義說,竹筆書法給人“萬馬奔騰之勢”“筆力萬鈞之重”“逸湍飛白之妙”“渾融朴拙之趣”“擲地鏗鏘有聲”的萬般意味。
拿起竹筆,但覺極輕,又因是竹杆一體成型制成,竹節多有微彎,頗得幾分天然趣味。與平常毛筆最不同之處是筆頭,不用動物毛,而是將竹杆剖細分絲,以毫毛般的纖維蘸墨書寫。“竹筆彈性好、強度大,寫出來的線條瘦勁有力,有杜甫說的‘書貴瘦硬方通神’之旨趣。”洪啟義說。
六書鑄魂,文脈傳承
中國書法於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洪啟義看來,中國書法伴隨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並表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
“漢字書寫出於實用性,但在實踐中,需要寫得快,就漸漸與規規矩矩的書寫不同了。”洪啟義說,從如何寫得又快又美,到如何體現書寫者的靈魂與精神,書寫就升華為藝術了。
在中國歷史上,書法名家燦如星河,傳世名作瀚若煙海,發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書體,包括婉轉圓通的篆書、一波三折的隸書、工整嚴謹的楷書、牽絲連帶的行書、奔放寫意的草書等。
洪啟義說,漢字之優美,有“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構字來源,被稱為“六書”,其義理深邃,世界上絕無僅有,是中華先民的智慧結晶,“實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中華兒女應該珍惜保存,發揚光大”。
在位於台北的工作室“洪廬藝術小筑”裡,台灣書法家洪啟義在寫書法(4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洪啟義認為,漢字書寫不僅完成了信息交流的實用功能,更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中華民族對於自然、社會、生命等的思考。“如果,中華兒女不能體認先民造字的榮光,自我放棄數千年歷久彌新的傲視創舉,那麼不僅書法藝術將陷入斷層危機,中華文化也會遭遇傳承危機”。
洪啟義建議,學書法不是隻學如何書寫,而是要大量閱讀中華歷史文化相關書籍,了解字的演化,提升精神境界,才能為書寫注入靈性。
兩岸同文,筆墨連心
洪啟義過去多次赴大陸交流,並參加多項大陸舉辦的書畫展,而依據其書法作品刻成的石碑也多被山東、河南、天津、陝西等地收藏。如今年事已高的洪啟義依然期待能有機會,再去看看傳統文化在大陸的復興。
“大陸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十分重視,有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在學習書法,令人欣慰。”洪啟義對大陸各級政府舉辦規模大、獎項重的書法比賽很是贊賞,“書法藝術的推廣,僅靠民間力量不夠,還需要官方扶持。”
洪啟義說,台灣曾經從小學到高中都有書法課,如今已消失不見。由於長期的“去中國化”操弄,書法傳承在台灣只能依靠民間力量,正日漸式微,“這是非常嚴重和糟糕的事情”。
洪啟義打算寫一幅以“喚醒國魂”為主題的作品,“兩岸中國人血源相同、文化相通,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兩岸都以中華文化為連系,是不可能割斷的”。
“高粱釀美酒,彈炮鑄鋼刀、貢糖御肴,兩岸和平‘三通’,要沖橋頭堡。”廈門文化人張再勇所作《金門頌》,由洪啟義以篆書寫就。作為金門炮戰的親歷者,洪啟義呼吁,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兩岸交流的大門不能關,特別是對台灣的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而言,需要有大陸的平台去展示、去學習,才能有所提高”。
洪啟義說:“書法是兩岸交流交往的精神紐帶,也是我們必須要保存的重要文化根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