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台灣頻道

十五載墨香沁寶島——訪《讀者》雜志台灣版發行人吳治亞

2025年04月22日09:08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台北4月21日電 題:十五載墨香沁寶島——訪《讀者》雜志台灣版發行人吳治亞

新華社記者楊曉靜、劉斐

每月拿到最新一期《讀者》雜志,吳治亞都會馬上帶回家給妻子“鑒賞”,妻子每次都會趕緊看完。

“她看完還要給樓下一位退休老太太送過去,要是晚了老太太就會上樓來敲門。”作為《讀者》雜志台灣版發行人,吳治亞說起寶島這些“可愛”的讀者時,直言15年的堅守有了一份“使命感”。

2010年8月,《讀者》雜志獲准在台灣公開發行,成為第一本正式登島的大陸期刊。“一接到那封挂號信,我就迫不及待打開看。結果通過了,0001號!”談及15年前收到雜志核准公函時的心情,“第一個吃螃蟹”的吳治亞至今難掩激動。

試刊幾個月后,《讀者》雜志於2011年1月1日在台灣正式發行,當時兩岸媒體紛紛報道。台灣媒體說,《讀者》入台開啟了兩岸出版交流新篇,也實現了島內讀者多年的夙願。此前,台灣讀者要看大陸期刊,只能通過代購郵遞,“一等就是好幾個禮拜”。

入台后,《讀者》雜志沿用原刊名,將每月兩期的半月刊合為月刊,轉為繁體版,並根據當地語言習慣進行再編輯后印刷發行。后來,在吳治亞的引薦下,《讀者》又在香港順利發行,採用的也是台灣再編輯后的繁體版月刊。

在台北鬆山文創園區裡誠品書店的期刊區,上百本中外文雜志讓人眼花繚亂。純白底色搭配療愈風格圖片,《讀者》雜志4月刊的封面顯得格外“小清新”,加上熱門文章標題《餃子亦是“哪吒”》,不時吸引顧客駐足翻閱。

吳治亞說,除了誠品書店,《讀者》目前在金石堂、何嘉仁等連鎖書店以及博客來等網絡書店都有銷售,“郵局、銀行、診所、餐廳的報刊架上也能看到《讀者》雜志”。

如今,《讀者》雜志的讀者早已遍布寶島。吳治亞說,從十幾歲到九十歲都有這本雜志的“鐵杆讀者”,島內多所大專院校、研究機構、中小學和地方縣市圖書館成為《讀者》雜志的穩定訂閱戶,約佔在台總發行量的三成。

前兩天,《讀者》雜志台北編輯部接到一通電話,告知“不用繼續寄送雜志”,原因是這位讀者——來電者的母親已經離世。這位女兒為盡孝心給母親訂閱了《讀者》雜志,而這本雜志陪伴母親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階段。

“對老年讀者來說,這本雜志就像是一位靈魂伴侶。”吳治亞說,在台南舉辦的一次《讀者》雜志分享會上,有一位坐著輪椅的耄耋老人把《讀者》雜志稱為“非常好的下酒菜”。

吳治亞說,對青少年讀者而言,《讀者》雜志更像是一位“良師益友”,有學校老師將《讀者》雜志作為輔助教材,用來提升學生的寫作和思維能力。

許同學是《讀者》雜志的忠實粉絲,上初二時因作文大賽得獎喜獲雜志免費贈閱一年。讀了一年后愛不釋手,她就讓媽媽訂閱,這一訂就是近十年。《讀者》雜志陪伴她念完中學、考入台灣大學中文系,如今在海外深造的她還在讀這本雜志。

“正是這麼多讀者的小故事,讓我們這15年來充滿感動,也增加了我的使命感。”吳治亞說,考慮到自己的年齡,他正在物色一位“真正願意為這本雜志做點事”的年輕接班人。

為了拉近與台灣讀者的距離,吳治亞還建議《讀者》雜志總部增加台灣作家的文章比例。張曉風、劉墉、王文華等台灣知名作家的文章都曾登上《讀者》雜志,同樣深受大陸讀者歡迎。

《讀者》雜志也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透過關於大陸的各類文章,台灣民眾更加了解真實立體、可愛可親的大陸,也增強了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興趣。

“文章雋永,歷久彌新。”在社交平台上的“讀者雜志讀書會”,有位網友這樣評價《讀者》雜志。這個公開小組擁有1.8萬名成員,大家常對這份“心靈讀本”的最新文章發表感想,也談家長裡短,相互慰藉心靈。

“把遠處的星光化為近處的燈光,照耀心靈。功在人心,澤被世間。”台灣作家簡媜在給《讀者》雜志在台發行十五周年的賀詞中如是說。

(責編:蘇纓翔、張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