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攜手推動AI尋親:
“我們想幫助更多離散家庭團聚”

本報電(鐘欣)“我們想幫助更多離散家庭團聚。”——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台生、“AI寶貝”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顏旭輝的新學期目標之一。顏旭輝所在的“AI寶貝”志願服務隊現有隊員60余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其中有台灣志願者3人。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盛建中是服務隊創始人。2020年,盛建中看到一則尋親信息,但是照片因年代久遠而模糊,他便結合所學,招募志同道合的大學生,耗時半年研發出“AI寶貝”圖像修復系統。該系統可通過全局修復、人臉增強、超分辨率重建,把模糊圖片修復清晰,增加尋親成功率。
迄今,服務隊已幫助1000余人修復圖像,其中19人尋親成功,包括一名台灣青年梁晉瑋。梁晉瑋來自台灣新北市,其外祖父梁儒大祖籍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曾於1988年回鄉探親。梁儒大去世后,兩岸親屬便失去聯絡。2018年,梁晉瑋來到武漢求學,趁機尋找在陽新的親人。
根據線索,湖北省台辦等部門多方聯絡,在陽新縣下梁灣族譜上找到梁儒大的名字,並拿到梁儒大早年與侄兒們的合影照片,可惜已模糊難辨。后來,“AI寶貝”志願服務隊免費幫忙修復了照片。經對比,確認系同一人。去年5月,梁晉瑋與陽新親屬成功認親。
梁晉瑋與親人相擁而泣的一幕,讓顏旭輝感慨不已。顏旭輝的母親在台灣從事老年人看護工作,會接觸當年從大陸到台灣的老人。“他們當中,有人如願尋得在大陸的親屬,有人帶著遺憾去世。”顏旭輝說。
加入志願服務隊近一年來,顏旭輝重點負責對接尋親家庭、收集尋親信息。他時常向台灣親戚、朋友介紹AI尋親,其母親也幫著宣傳。顏旭輝表示,下一步計劃與台灣公益服務組織對接,讓更多人知道並利用AI尋親。
“選擇成為志願者,是想讓更多台灣人像我一樣,找到自己的根。”在服務隊負責設計工作的20歲台生張紹琳說。張紹琳的爺爺祖籍武漢,兩岸恢復往來后,憑借照片、地址和族譜,重新尋回親人。至今,兩岸親人仍保持密切走動。
近期,服務隊技術組成員、22歲台生陳虹秀正忙於開發與優化人臉變老技術算法。陳虹秀表示,即使尋親無果,也可讓尋親者見到親人不同階段的可能樣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情感缺失,緩解思念之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