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為雲台融合新發展建言獻策
新華社昆明12月17日電(記者嚴勇、王安浩維)雲南河口盛產菠蘿,品質上乘,而鳳梨酥是台灣的名小吃。“來滇發展的台商台企可以考慮將河口的菠蘿作為原料,生產雲南鳳梨酥。”在12月16日舉行的兩岸專家學者交流研討會上,來自廣西百色學院的台籍教師章國威說。
16日,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雲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九屆雲台會主題日活動在昆明市啟動。當天舉行的兩岸專家學者交流研討會上,來自天津、廈門、廣西、雲南等地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雲南融合新發展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積極建言獻策。
章國威以生產雲南鳳梨酥為例,建議台商台企可與高校組成產學研合作團隊,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打造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助力雲南的鄉村振興建設,實現多方共贏。“另外可以通過發展民宿經濟管理,讓一些村子成為吸引海峽兩岸年輕人回鄉創業的新天地。”他說。
這一觀點與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的畢保良教授不謀而合。他說,雲南與台灣在農作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通過加強兩岸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通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構建起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特色農業研發平台、成果孵化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進一步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雲南省滇台特色農業產業化工程研究中心是近年來雲台兩地加強合作的成果體現。“圍繞茶葉、花卉、咖啡等產業發展需求,我們目前已與20余家台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畢保良介紹。
除持續推進產業合作外,與會專家學者還對借助文旅宣傳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交往做了深入交流。“台灣和雲南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景,這方面兩地可以加大宣傳,尤其是吸引更多台灣年輕人來雲南短住,增進彼此間的了解。”來自雲南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的台籍助理研究員高瑜,自2013年來到蒼山洱海邊生活工作,如今已是一名新大理人。
在交流探討過程中,西南聯大等成為兩岸專家學者熱議的內容。雲南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黃瑛說,2015年,位於校園內的西南聯大舊址(西南聯大博物館)通過評審列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為聯大精神的重要載體,西南聯大舊址是維系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情感紐帶,長期以來,已成為台灣同胞來滇的必訪之地。
“走進西南聯大舊址,那種感動是四面八方的撞擊。西南聯大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初次走進西南聯大舊址,台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感慨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