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灣頻道

霧峰林家:滄海百年 丹心不改——台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一

2014年10月24日15:46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霧峰林家:滄海百年 丹心不改——台灣望族抗日史實鉤沉三部曲之一

編者按:“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裡,無數台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証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今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台灣各界人士時如是說。

甲午戰敗后,1895年4月,清廷被迫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其后,台灣同胞展開了長達半世紀的武裝和文化抗日斗爭,艱苦卓絕,可歌可泣。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

往事並不如煙。在台灣光復69周年前夕,新華社駐台記者踏訪台灣北、中、南部抗日史跡,邀請三個抗日愛國家族的后人實地追述血淚交織的家國往事。(編者按完)

古朴卻不失華美的福州式戲台,已聽不到當年的弦歌。站在回廊下,望著空無一人的大花廳,難免生出悠悠懷古之情。

滄海百年,時光流逝,台中霧峰鄉裡的這座古宅沉寂了下來,不知還有多少人知曉一百多年前主人曾在此商議抗法與抗日大計,又有多少人了解這個名門望族的子弟們在國破家亡之時的苦痛與付出,以及那份代代承傳的愛國情懷。

晚清風雲:保鄉衛國的林家“棟軍”

近日,霧峰林家后人林光輝帶著新華社駐台記者回返故宅。戲台前、花廳下,他感慨追憶起家族往事。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林家開台祖林石從福建平和渡海來台。咸豐、同治年間,林家子弟文察率鄉勇效力清政府,受名將左宗棠重用,因戰功卓著而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卻不幸殞身於漳州萬鬆關之戰,年僅36歲。清廷追封林文察為太子少保,因而霧峰林家宅邸得冠“宮保第”之名。

如今的林家老宅古意盎然,三院落、五進深、十一開間的宏大規模仍可見當年的興盛,牆上拓印的李鴻章所贈題字雖已斑駁,卻也明証了這個台灣世家當年的顯赫地位——歷史有時何其吊詭,也正是李鴻章簽署了《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日本。

林文察過世時,長子林朝棟隻有13歲。因深受父親影響,他自幼好讀兵書,日后亦成為忠義武勇的將才。1884年,法軍進犯台灣基隆,林朝棟奉台灣巡撫劉銘傳之命,率鄉勇北上抗敵。

“我曾祖父帶了500人趕去支援清軍,浴血半年,多次擊退法軍襲擊。”林光輝告訴記者,林朝棟的作戰表現深得劉銘傳贊賞,其所率鄉勇營隊后被擴充為“棟軍”,成為清軍正規部隊。台灣建省后,林朝棟還協助劉銘傳推行新政,建設寶島,包括興建台中城、修筑鐵路、屯墾開荒等。

然而,當時之中國國力衰弱,風雨飄搖。“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棟軍’大半調防北台灣,駐守基隆獅球嶺炮台。1895年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時,‘棟軍’被台灣巡撫唐景崧調回台中。隊伍離開基隆,才走到新竹一帶,就聽說台北失守了。”林光輝說。

對於這段歷史,有學者認為,“棟軍”曾在基隆一帶抗法作戰,若能留防北台灣,日軍恐怕不能輕易攻進台北城,抗日武裝也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在台灣中南部更好地布防。

1895年5月,唐景崧下令官員3天離台內渡,人數多達150人。林朝棟將家眷送往泉州避難,自己則留守台灣,籌劃率部迎擊日軍。“他本決心戰到一兵一卒,家門口還擺滿了油,若戰敗就一把火燒掉宅子。但朝廷下旨,要求台灣所有文武官員返回大陸,林朝棟不走便是抗旨。”林光輝說。

唐景崧內渡后,林朝棟才隻身前往廈門。坐在大花廳裡,林光輝感慨道:“可以想見,我的曾祖父最后一次坐在這個地方,內心是多麼糾結和痛苦。那一走,他便再也沒能回來,帶著一腔遺恨,在大陸抑郁而終,過世時才54歲。”

林朝棟離台后,留台的“棟軍”將領率部與黑旗軍及各路義勇繼續堅持抗日。1895年8月,反抗軍與日寇在彰化八卦山展開大會戰。這場台灣抗日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持續數晝夜,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炮擊重傷,日軍少將山根信成被擊斃。因戰力相差懸殊,反抗軍最終不敵,壯烈犧牲者達四五千人。

時間過去近兩個甲子,八卦山上,一處古樹蔭翳之中,一門古炮指向不遠處的大肚溪,側后方一座不大的祠堂裡供奉著當年保台衛國將士的英靈。1965年,人們在此地發掘出679具骨骸,經勘查認定正是八卦山戰役中犧牲的抗日烈士。

“那一戰,有多麼慘烈,很難想象。每次來到這裡,我的心裡都很不好受。”林光輝站在祠堂前說,他身邊的出租車司機則雙手合十,對著烈士牌位拜了三拜。

投身辛亥:舍富貴而革命的林祖密將軍

霧峰林家的大花廳正堂挂著一副楹聯:“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林光輝又說起林家不為人知的一段往事:林家內渡之后,為處理在台家業,林朝棟曾派兒子林子佩返台。日本殖民當局得知后派人前來拜訪。

“林子佩就坐在這副楹聯前,他拒不和日本人講話,隻在紙上寫了幾句,就不再搭理。”林光輝說,“林子佩當時才19歲,就有如此膽魄,可惜隔年就病死了,有一種說法是被日本人下毒害的。”

林子佩的兄弟林祖密,是林光輝的祖父。大花廳一側的牆上,挂著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祖孫三代的遺像,可見林祖密在林家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1897年,林祖密受父委派返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包括林祖密在內,台灣有識之士聽聞這個消息,特別高興,清政府垮台了,台灣復歸祖國有望了。”林光輝說。

據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后人丘秀芷撰文記述,林祖密在民國初年曾大力支持羅福星、張火爐、余清芳等人在台灣的抗日武裝斗爭。

1913年春,林祖密放棄在台產業,舉家前往廈門,並向日本駐廈領事館提出退出日本籍的要求,同時向民國政府申請恢復中國籍,成為1911年之后台胞恢復國籍第一人。

“祖父決意放棄日籍時,日本人曾以土地、產業和貴族身份相誘,但他不為所動。”林光輝說,祖父遷居大陸后,日本殖民當局沒收林家山林兩萬甲,廉價收購水田兩千甲,致其樟腦、制糖產業多遭廢棄。

“但祖父毫無悔意,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漢民族豈能受倭奴之辱’。”談到祖父的民族意識,林光輝不無驕傲。

孫中山先生亦聽聞林祖密的事跡,於1915年派人拜訪並邀請其參加革命。“受中山先生救國精神感召,祖父加入了‘中華革命黨’。”林光輝告訴記者,袁世凱竊國稱帝后,全國上下一片討袁聲浪,林祖密變賣家產,籌得10萬兩白銀捐作軍餉,組織隊伍參加討袁護法戰爭。1918年,孫中山任命林祖密為“閩南革命軍”司令,后授少將軍銜。

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不到半年,林祖密在福建被反動軍閥殺害,年僅48歲。

多年來,林光輝四處尋覓,找到許多歷史証物,其中包括林祖密恢復國籍的証書,還有與孫中山的通信函件等等。“祖父從台灣回到大陸,追隨中山先生革命,是我們家族最驕傲的事情!這些資料不僅是霧峰林家的記憶,更是兩岸命運相連的見証。”

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曾如是評價林祖密的一生:“革命不難,舍富貴而革命為難﹔舍富貴而革命不難,能審國族,辨忠節,而舍富貴以革命為尤難。台灣林祖密者,蓋能此尤難也。”

日本殖民台灣期間,霧峰林家留在島內的子嗣深懷國仇家恨,投入非武裝反日斗爭者不乏其人,代表人物有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的林獻堂,還有創辦“櫟社”、以詩文存留民族文化薪火的林朝崧、林幼春等。

1946年,抗戰勝利一周年之際,台灣知名人士自發組織“台灣光復致敬團”,赴大陸拜謁黃帝陵。因暴雨受阻,“致敬團”未能抵達黃陵縣,改在耀縣遙祭。林獻堂在致辭時說:“光復后已覺有可愛護的國家、可盡忠的民族,永不願再見到有破碎的國家、分裂的民族。”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這兩行幾年前被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引用的詩句,出自林朝崧筆下。1901年,這位晚清秀才與詩友在台灣創設“櫟社”,他的詩作多描述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文人苦悶的心境和對祖國的思慕。

霧峰林家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會長林義德帶著記者走進“宮保第”裡的一間小屋,牆上挂著不少書法作品,其上抄錄的都是“櫟社”詩文。林義德拿出自己手書的扇面贈與記者,其上便是林朝崧的詩作。

“關於霧峰林家的傳承,不只是要讓今天的人們看到其建筑之美,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看到真實的歷史,看到幾代林家人為國家、民族犧牲奉獻的歷史,讓大家都要愛國、愛鄉。”林義德說。

全民族抗戰:林家后人沒有缺席

“祖父返回大陸參加革命,不是因為生活不下去。為了什麼?伯父曾跟我講過,祖父這樣做,是要給后代留下一個典范——日本人佔了台灣,難道台灣人就甘當順民,不要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了嗎?”林光輝說。

他指著“宮保第”一進院落裡的一間屋子說,那是林祖密的女兒林崗曾經住過的。“她18歲時一個人跑去了南京,后來投身抗日,1949年之后留在了大陸。”林光輝說。

林崗,原名林雙盼,1918年生於廈門鼓浪嶼,父親遇害后隨母返回霧峰老家。親身體會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屈辱。這個將門之女在1936年秋重回大陸。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她和同學們走上街頭,宣傳抗日救亡。

戰事日緊,金陵告急,林崗隨人群出了城,第二天便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其后,她輾轉到了重慶,在那裡加入了婦女難民服務隊。

林崗的哥哥林正亨則在1935年前往大陸,后考入黃埔軍校。畢業才3個多月,他就參加了昆侖關大戰。

1944年,林正亨告別已懷有身孕的妻子,參加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作戰,隸屬抗日名將孫立人部。行前,他拍了一張戎裝照,照片上還題寫了一首“滿江紅”詞:“戎裝難掩書生面,鐵石豈如壯士心,從此北騁南馳,戴日月,衣霜雪,笑斫倭奴頭將球,飢餐倭奴肉與血。國土未復時,困殺身,心不歇。”

次年一次戰役中,他與同袍追擊日軍,展開肉搏戰,身中16處刀傷。所幸,戰友清理戰場時發現了昏迷的林正亨,但撿回一條命的他仍落下了殘疾。

抗戰勝利后,林正亨致信在台灣的母親,信中寫道:“台灣光復,父親生平遺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於九泉。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個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

其后,林正亨回返台灣,林崗則留在了大陸。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和許多家庭一樣,分隔兩岸的霧峰林家人隻能無奈哀嘆:海峽咫尺卻不能相見。

十月的台中,正午陽光依舊炎烈,林光輝走出“宮保第”,身后沒有影子。與其相識多年,記者明白,他的心胸裡遺傳著先人一以貫之的情懷,他也矢志要把故事告訴更多的兩岸年輕人。

“林家這個‘林’是兩個木,一個木在福建,一個木在台灣,一個木是國,一個木是家!霧峰林家已然沒落,但子孫無怨無悔,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為我們家族的愛國精神深深自豪!”林光輝說。(記者陳鍵興、韓淼)

分享到:
(責編:朱斌(實習生)、劉潔妍)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